大家對于苯駢三氮唑的了解有多少?其實它就是是一種化學品,無色針狀結晶。 微溶于冷水、乙醇、乙醚。它是由鄰苯三胺與亞硝酸鈉反應而得的,那么大家知道具體的制備流程是怎樣的嗎?在下面的文章里小編會給大家詳細介紹。并且這個化學品屬于沉淀膜型緩蝕劑,是銅、銀等有色金屬良好的防銹、防腐保護劑,特別是對銅和銅合金,有獨特而優異的緩蝕保護作用,那么大家知道它的除銹原理嗎?如果不知道的話,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內容吧。

苯駢三氮唑的制備流程:
1、投料:將鄰苯二胺、亞硝酸鈉和水按1:1.1~1.2:10~15的比例投入到不銹鋼反應釜內。
2、升溫加壓:開啟攪拌,升溫,將溫度升至240~260℃,壓力控制在3.0~4.0MPa之間,保溫反應3~3.5小時。
3、轉移至酸化釜:降溫至120~130℃,將反應產物轉移至酸化釜。
4、調pH與分層:用濃硫酸將PH值從11.7調至5.0,分層。
5、提純與收集:分層后的油層進入精餾釜進行減壓提純,收集202-204℃/15mmHg餾分產品。

苯并三氮唑除銹的原理:
苯并三氮唑法:BTA法系國內外用來保護銅及銅合金常用的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,用于古青銅器的保護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苯駢三氮唑是白色到奶油色的粉末結晶,能溶于乙醇、苯等有機溶劑中,關于BTA抑制銅腐蝕的機理主要有兩種,即吸附理論和成膜理論。
吸附理論認為,BTA吸附于銅器表面后,改變了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,并使陽極反應的活化能顯著升高,從而降低了銅本身的反應能力。而成膜理論認為,BTA對銅的保護與Cu2O膜的存在有關,能形成Cu(I)—BTA配合物保護膜,也能在CuO表面上形成Cu(I)—BTA配合物保護膜。
這種膜覆蓋性能良好;緊貼在金屬的外部,把金屬表面與腐蝕介質隔開,形或不溶于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,生成膜比較牢固,使金屬的溶解或離子化程度大大降低,起到了保護金屬的作用。例如BTA與芐胺混合,不僅加快了成膜速度,而且也提高了緩蝕能力。BTA與鉬酸鹽混合使用,其緩蝕效果加倍。

關于苯駢三氮唑的制備流程和除銹的原理就是上面介紹的這么多了,相關的工作人員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制備苯駢三氮唑的話,就可以參考上面的內容,如果碰到有生銹的情況可以使用該物質來進行處理。